论著-骨骼肌肉
基于MRI及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盆底肌功能障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志飞1 艾买提江·阿不力米提1,* 李亮杰1 戴国朝1 王禄马1 苏文静1 陈艳玲1 刘朝晖1 冯友珍2 艾杰尔古丽·麦合苏木1
所属单位:1.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新疆 喀什 844000) 2.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广东 广州 510000)
PDF摘要
目的 探究基于磁共振成像(MR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在盆底肌功能障碍(PFD)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PF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纳入PFD组,另选取同期于医院体检的3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MRI及DTI双模态成像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盆底肌扫描面积(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肛提肌裂孔宽度、盆底标志线(H线、M线)、髂骨尾骨肌厚度(ICT)、髂骨尾骨肌角(ICA)及肛提肌角(LPA),髂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各向异性分数(FA)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PFD组静态与动态髂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PFD组静态与动态肛提肌裂孔宽度大于对照组,H线、M线长于对照组(P<0.05);PFD组ICT少于对照组,LPA大于对照组,两组ICA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髂骨尾骨肌、耻骨直肠肌FA、ADC值比较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基于MRI及DTI双模态成像技术可反映PFD患者盆底功能及形态变化,在PFD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障碍;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双模态成像技术;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4.10.053
中国CT和MRI杂志
第22卷, 第 10 期
2024年10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