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围术期凝血指标变化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开封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术后未发生再发骨折的36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资料,纳入发生组;另收集同期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发生再发骨折的36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的资料,纳入未发生组。由研究者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详细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围术期凝血指标变化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并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围术期凝血指标变化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发生组骨密度T值低于未发生组(P<0.05);术前1d ,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两组P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 ,发生组TT短于未发生组,FIB高于未发生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7d FIB高表达是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OR>1,P<0.05),骨密度T值及术后7dTT高表达是其保护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7dTT、FIB预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价值的AUC均>0.7,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较高。结论 术后7d时TT、FIB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再发骨折有关,二者可作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术后再发骨折的预测指标,且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骨折;凝血指标;骨密度
【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4.3.039
罕少疾病杂志
第31卷, 第 3 期
2024年03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