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胸部

老年心源性呼吸衰竭治疗后撤机失败的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党西婷* 余 君 符会妮

所属单位: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监护室(河南 南阳 473000)

PDF

摘要

目的 老年心源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疗后撤机失败的高危因素分析。方法 纳入100例心源性呼吸衰竭患者,均来源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选取时间为2021 年3月至2023年3月,所有患者均于24 h内将气管插管拔除,将成功拔出气管插管的88例患者作为撤机成功组,而将12例在1个月内需进行再次插管的患者作为撤 机失败组。将撤机成功组和撤机失败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将所有心源性休克患者接受治疗撤机后28 d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组,其中死亡组患者52例,生 存组48例。采集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进行对比。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再次插管的影响因素。结果 撤机失败组年龄比撤机成功组大,撤机失败 组COPD3~4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患者占比相较于撤机成功组均上升,撤机失败组患者住院时间比撤机成功组短,撤机失败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肌酐、 NT-proBNP、cTnI均比撤机成功组高;死亡组和生存组患者年龄、COPD3~4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占比、机械通气时间、血肌酐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均 P<0.05);年龄大、NT-proBNP下降<50%、合并COPD、机械通气时间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老年心源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后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 (OR=2.779、2.782、2.773、6.600、6.686,均P<0.05);建立预测再次插管模型后,ROC曲线结果显示,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47,特异度为82.50%,灵敏 度为71.45%。校准曲线分析显示,模型对再次插管的风险进行预测和实际再次插管的风险一致性较高。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存在临床获益的阈区间为3%~76% 区间。结论 年龄大、NT-proBNP下降<50%、合并COPD、机械通气时间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是老年心源性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后撤机失败的危险因素, 临床可据此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再次插管率,以上述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再次插管模型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老年; 心源性呼吸衰竭; 机械通气; 撤机失败;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5.6.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