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系统性疾病·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耐药机制及危险因素

作者:梁 鑫1,* 侯秀峙2 陈 建1

所属单位:1.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 新乡 453000) 2.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河南 新乡 453000)

PDF

摘要

目的 调查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其耐药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 以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发生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对收集标本进行耐药性分析,根据检査结果分为研究组(定植菌株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n=126)、对照组(定植菌株非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n=174),单因素及Logistic分析定植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高危人群,分析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标本来源、患者年龄及分布科室,使用纸片协同法测定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是否产金属β-内酰胺酶,采用外排泵抑制试验检测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外排泵。结果 300例标本中,共检出126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42.00%,其中痰液标本占比最多为71.43%(90/126),其次为尿液,占比9.52%(12/126)。126例体内定植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中,按年龄分布,以61-70岁人群占比最多为45.24%(57/126),其次为71-80岁人群,占比30.16%(38/126);按科室分布,以重症医学科患者占比最多为35.71%(45/126),其次为呯吸内科患者,占比30.16%(38/126)。经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显示,33株(26.19%)菌株显示产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经外排泵抑制试验显示,79株(62.70%)菌株显示存在外排泵机制。联合组混合感染、碳青霉烯类药物及多种抗菌药物联用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混合感染、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及多种抗菌药物联用是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以61-70岁人群最为常见,重症医学科及呼吸内科感染风险较高,而铜绿假单胞菌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主要为产金属β-内酰胺酶及外排泵机制,混合感染、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及多种抗菌药物联用是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高危因素。

【关键词】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耐药机制

【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4.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