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预测模型的构建*

作者:宋 卉1,* 曾 超2 廖 凯1 叶佳雨1

所属单位: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2.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 (四川 自贡 643000)

PDF

摘要

目的 探究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ICM-AARs)预测模型构建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5月期间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CT增强检查的心脑血管病患者2031例,统计ICM注射后1h内AARs的发生情况,从2031例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未发生AARs的患者174例,纳入未发生ICM-AARs组,发生AARs的患者58例纳入ICM-AARs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导致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发生AARs的危险因素。应用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Bootstrap法验及Calibration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2031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增强检查中发生ICM-AARs 58例,ICM-AARs发生率为2.86%;ICM-AARs组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L/s、静脉注射及使用碘普罗胺的人数占比均高于未发生ICM-AAR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L/s、静脉注射及使用碘普罗胺是影响CT增强检查发生ICM-AAR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765(95%CI:0.706~818),灵敏度89.66%、特异度81.03%、约登指数0.706;Bootstrap法验证结果显示,C-index值为0.779(95%CI:0.713~0.861);Calibration曲线结果显示,Hosmer-Lemeshow χ2=0.708,P=0.295。结论 有过敏史、检查前未水化、未外预热、注射速率≥3.5mL/s、静脉注射及碘普罗胺均为心脑血管病患者CT增强检查中发生ICM-AARs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ICM-AARs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CT增强检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对比剂相关急性不良反应;预测;列线图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4.0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