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胸部

多模态MR成像在评估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 中的价值*

作者:朱婷婷1,2 李永姣1 冉 强1 罗青毅1 刘 衡2 张体江2,*

所属单位:1.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贵州 遵义 563003) 2.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 (贵州 遵义 563003)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3.0T多模态MR成像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连续性收集行全程新辅助化疗(NAC)并最终行手术治疗的51例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NS-IDC)患者,分别于NAC前、化疗结束后1~2周内行多模态MR检查,测量并计算各参数值。根据NAC前穿刺活检结果,分为分化较好组和分化较差组。按NAC后病理评估结果,分为组织学显著反应(MHR)组和组织学非显著反应(NMHR)组。探讨NAC前后两组癌灶最大径(D)、表观扩散系数(ADC)、平均扩散系数(MD)、平均扩散峰度(MK)值及其变化率的差异,分析各参数值与NAC疗效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多模态MR成像参数对化疗疗效评估的诊断效能,并获得诊断临界点。结果 显著反应组19例,非显著反应组32例。NAC后,两组病灶的D、ADC、MD、MK值及其变化率均有显著差异,且诊断效能较高。MR与病理测量最大径值呈高度正相关(r= 0.912,P<0.01)。

△MD%、△D%、△ADC%、△MK%预测疗效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90、0.89、0.87、0.67,最佳临界预测值分别为21.15%、69.19%、55.30%、30.15%,评估的敏感性分别系94.7%、73.7%、6 3 . 2 % 、5 7 . 9 % , 特异性系7 8 . 1 % 、9 6 . 9 % 、96.9%、71.9%。结论 应用多模态MR成像技术可从多方位探测肿瘤组织化疗前后动态变化特征,△MD%、△D%对乳腺癌NAC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 扩散加权成像;扩散峰度成像

【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3.04.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