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功能磁共振成像对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海 姜梦达 任继亮 袁瑛 陶晓峰*

所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 (上海 200011)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MRI)对颈静脉孔区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例证实6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9例,副神经节瘤18例,脑膜瘤8例,软骨肉瘤8例,转移瘤5例,中耳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横纹肌肉瘤1例。术前患者均行MRI扫描包括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取0、1000s/mm2)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DCE-MRI参数。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和DCE-MRI相关参数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良性肿瘤的ADC显著低于软骨肉瘤(P<0.0001)但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肿瘤(P=0.03)。良性肿瘤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为Ⅰ、Ⅱ或Ⅲ型,其中Ⅲ型均为副神经节瘤。恶性肿瘤TIC曲线除软骨肉瘤为Ⅰ型外,均为Ⅱ型。良性肿瘤、软骨肉瘤、其它恶性肿瘤三组间TIC曲线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良、恶性肿瘤的最大强化率和流出速率有显著差异(P=0.0002和P=0.04)。结论 颈静脉孔区良、恶性性肿瘤的ADC值、最大强化率和流出速率有显著差异。软骨肉瘤(高ADC值、Ⅰ型曲线)和副神经节瘤(Ⅲ型曲线)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WI和DCE-MRI有助于颈静脉孔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颈静脉孔;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2;R543.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2.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