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头颈部

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评价及与NIHSS评分的相关研究*

作者:谢再汉1,* 林丹霞2 方爱儿1 万昆明1 郑晓林3 彭 辉1 闫淑丽1

所属单位:1.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影像科 (广东 东莞 523721) 2.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脑病科 (广东 东莞 523721) 3.东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东莞 523059)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不同b值ADC值及eADC值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临床NIHS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的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分别对比分析b=1000s/mm2与b=2000s/mm2时患侧、健侧的ADC值及eADC值,同时通过治疗前、部分患者治疗后ADC值及eADC值变化,结合NIHSS评分对临床疗效做出评价。结果 b=2000s/mm2时患侧、健侧的ADC值及eADC值均低于b=1000s/mm2时的ADC值及eADC值,病灶在DWI上的信号越高,对病变的敏感性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选择b值是多少,治疗前、后的ADC值越高,eADC值越低,NIHSS评分就越低,临床疗效越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1.5T磁共振DWI成像技术中选择b=2000s/mm2检查时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价值,同时可根据ADC值及eADC值的动态变化对临床疗效做出准确评价。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弥散敏感因子;表观弥散系数;NIHSS评分

【中图分类号】R743.3;R44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1.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