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3D-pCASL成像技术对卒中后broca失语症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金言1 席艳玲2 王云玲1,*

所属单位: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磁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PDF

摘要

目的 运用磁共振3D-pCASL脑灌注成像技术分析卒中后broca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区的脑血流量变化,进一步阐明失语症的发生机制。 方法 选择就诊于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间的、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后失语症病例20例,其中Broca失语14例,感觉性失语6例,纳入病例组;选择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头颅MRI平扫及3D-pCASL成像扫描,将所获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并比较两组间脑血流量。 结果 病例组运动性失语患者Broca区CBF值较对侧镜像区域减低(t=-11.18,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感觉性失语Wernicke区CBF值较对侧镜像区减低(t=-6.24, P=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左侧Broca区、Wernicke区CBF值与正常组CBF值比较(t=-13.39, 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失语的发生机制与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区出现低灌注有较大的相关性。3D-pcASL成像技术能够为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提供影像诊断依据,为临床诊疗及康复训练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关键词】脑卒中;Broca失语;感觉性失语;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

【中图分类号】R445;R7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2.0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