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基于器官的剂量调制技术在头颈部CT联扫中的应用

作者:赵冰辉 尹 伟* 王敏杰

所属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医学科 (上海 200043)

PDF

摘要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基于器官的剂量调制技术在头颈部CT联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需行头颈部CTA扫描患者80例,按随机法分为A、B、C三组。A组27例,采用固定mAs对头颅进行扫描;B组26例,采用ATCM技术对头颈部进行联合扫描;C组为27例,采用OBDM技术对头颈部进行联合扫描。三组图像在半卵圆中心、颞叶、小脑半球层面、颌下腺胸锁乳突肌及甲状腺下水平两侧胸锁乳突肌层面进行CT值及噪声的测量,比较三组图像的噪声(SD)、信噪比(SNR)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头部图像客观指标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图像主观指标的差异,对两位阅片者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结果 三组CTDIvol值分别为(47.86±0.34)mGy、(16.68±3.10m)Gy、(29.53±13.20)mGy;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好,K=0.738。A、B、C三组在头颅部位的图像SD分别为(3.08±0.44)HU、(5.65±0.92)HU、(3.54±0.69)HU,SNR分别为7.67±0.71、5.21±0.69、7.85±0.89。三种扫描方式对头颅扫描图像SD与SNR的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98.85、97.32,P<0.05),A组与C组间头颅图像SD与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在颈部的图像质量均较好,主观评分分别为4.54±0.51、4.67±0.55,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5),A、B、C三组头颅图像主观评分均值分别为4.96±0.19、3.23±0.59、4.70±0.47,三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在采用基于器官的剂量调制技术进行头颈部联合扫描时,可以根据不同扫描部位设置相应的辐射剂量等级,并在控制辐射剂量的同时,有效改善头颅图像质量。

【关键词】基于器官的剂量调制技术;联合扫描; 辐射剂量;图像质量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1.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