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胸部

基于18F-FDG PET/CT和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征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段晓蓓1 张嘉瑜2 孙丽霞3 邹伟强1 秦贵磷1 伍日照1 黄斌豪1,*

所属单位:1.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 核医学科 (广东 江门 529070) 2.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 放射科 (广东 江门 529070) 3.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 病理科 (广东 江门 529070)

PDF

摘要

目的 基于18F-FDG PET/CT、HRCT影像学特征对临床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以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经手术完整切除,并有病理组织学证实的临床期156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患者术前均接受18F-FDG PET/CT全身检查,其中男75例,女81例,平均年龄(60.1±11.2)岁,年龄范围19~81岁。以有无发生OLM进行分组,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记录肺癌原发病灶的SUVmax、HRCT影像学征象,采用单因素统计学分析影像学特征与OLM之间的关系,筛选预测NSCLC发生OLM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 156例临床期NSCLC患者中,共32例(20.5%)发生OLM。单因素分析OLM阳性组和阴性组在病灶实性成分比例(PSC)、SUVmax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01),余CT影像学征象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SUVmax期NSCLC发生OLM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167(95%置信区间:1.080~1.260;P<0.001)。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SUVmax最佳阈值为7.9,曲线下面积(AUC)为0.738,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71.9%,69.4%和69.9%。结论 原发灶PSC、SUVmax与临床期NSCLC发生OLM有关,SUVmax预测临床期NSCLC发生OLM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18F-FDG PET/CT;非小细胞肺癌;计算机 成像;淋巴结转移;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5131.202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