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论著-胸部

不同级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影像及免疫组化对比分析

作者:张 鹏 周 会 梁永晴 蒋方旭 冉慕光 李光明*

所属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清远 511518)

PDF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级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FFDM征象及免疫组化指标差异,为临床预测组织学分级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1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低级别(Ⅰ级+Ⅱ级)和高级别(Ⅲ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FFDM征象及免疫组化资料,包括年龄、病灶形态、有无毛刺、有无恶性钙化、ER(-/+)、PR(-/+)、C-erbB-2(-/+)。比较低级别与高级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FFDM征象及免疫组化指标。结果 低级别浸润性导管癌68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52.26±9.46)岁;病灶形态:圆形2例,卵圆形7例,不规则形59例;无毛刺24例,有毛刺44例;有恶性钙化42例,无恶性钙化26例;免疫组化指标:ER(+)59例,ER(-)9例;PR(+)56例,PR(-)12例;C-erbB-2(+)57例,C-erbB-2(-)11例。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70例,年龄26~86岁,平均年龄(51.16±11.15)岁;病灶形态:圆形1例,卵圆形15例,不规则形54例;无毛刺39例,有毛刺31例;有恶性钙化46例,无恶性钙化24例;免疫组化指标:ER(+)31例,ER(-)39例;PR(+)31例,PR(-)39例;C-erbB-2(+)58例,C-erbB-2(-)12例。低级别与高级别两组病例在肿块边缘有无毛刺、ER(-/+)、P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与高级别两组病例在年龄、病灶形态、有无恶性钙化、C-erbB-2(-/+)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级别与高级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病灶边缘有无毛刺、ER(-/+)、PR(-/+)之间存在差异,可以为临床预测组织学分级和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全数字化乳腺摄影;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1.0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