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这几种头颅 CT,值夜班稳了!
No.1
颅骨骨折
颅骨骨折大多由钝性暴力引起,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顶骨最暴露最容易遭受直接打击,所以颅骨骨折最容易发生的部位是顶骨,额骨其次。
颅骨骨折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它所造成的继发性出血或脑损伤要比骨折严重的多,有的会迟发,所以颅骨骨折后要及时告知临床医生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继发伤。
No.2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大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硬膜外血肿的形成与颅骨损伤有密切关系,骨折或颅骨的短暂变形,90% 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关。
No.3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下腔,在颅内血肿中发生率最高。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以内)、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天至 3 周内发生)和慢性硬膜下血肿(伤后 3 周以上)。
右侧硬膜下血肿(急性—高密度,慢性—低密度)并伴有右侧大脑水肿,中线结构移位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
(大脑镰左侧)硬膜下血肿:可见轻度占位效应
左侧硬膜下血肿:呈等密度,有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
双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左侧可见急性出血,双侧占位效应平衡,中线结构无移位
双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No.4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 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沟、脑池内可见高密度影
额叶及颞叶脑挫伤:脑出血病周围水肿,可随时间扩大,导致占位效应及脑疝。由于受周围骨质影响,脑基底部挫伤容易遗漏。
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非交通性脑积水。
No.5
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
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其中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多见。
高血压性脑出血分为:自发性出血;继发于长期高血压及慢性血管病;
常见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小脑。
沟回疝:是当代偿机制不能适应站位性病变时的结果
钩回疝影像分析:基底节区可见大量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周围水肿,脑干周围空间消失;脑干出血、脑积水。
No.6
脑梗死
脑梗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 60%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脑水肿,灰白质分界模糊,脑沟消失;中期:病变区域密度减低;晚期:脑实质体积缩小。
A:陈旧性脑梗死,右枕叶体积缩小;
B:左枕叶急性脑梗死,灰白质分界模糊,脑沟消失;
C、D:亚急性期脑梗死,低密度,无明显占位效应。
No.7
脑积水
脑积水多见于各种颅脑外伤后或颅内肿物,使得脑脊液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分泌过多而致脑室系统进行性扩张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张。
按压力可分为高颅压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根据脑脊液动力学可分为交通性和梗阻性。
No.8
占位性病变
急诊患者的症状大多由于病变的占位效应所引起。
能引起脑水肿及占位效应的病变有:原发肿瘤或转移瘤,血管畸形,炎性病变(弓形虫、脑脓肿)。
以上介绍了 8 种急诊影像值班中常见的头颅 CT 征象,建议在影像诊断过程中,除了详阅患者的申请单以外,还应询问既往病史等。以帮助明确情况,并第一时间报危急值。
本文来源:影像时间
原文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929389486115750414/?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613618250&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se_new_style=1&req_id=202102181117300101351630823DC10BA6&share_token=99DF3210-E34F-456E-9D05-61C05502E3A0&group_id=6929389486115750414
【声明】本平台转载并注明其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与原作者出处,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方删除。